挖掘奇人的她讲述:永远的四重奏
【留美学子】第2398期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语
“写的是小品,却皆有大气象。笔下人物或有清风拂面之雅,或具风云汇聚之势;她写与各人的交往,平淡中微澜,有看头,耐回味。”
- 邱辛晔笔下的一位奇女
极光文学系列讲座、海外作家群星璀璨,已经完成 25场 精彩演讲。
如同极光的炫灿横空出世,短短数月间,已成为北美华文作家创作“云讲堂”,最靓丽的风景线。
发起人·总策划·顾月华女士寄语
2020年我们都在孤独中生活,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文学是人们最好的慰藉。我开始召唤优秀的文友共襄盛举,想不到如水到渠成般的顺利。
我们是一群性格比较相投的文友,我们默默地在这个工程中分担了所有细节,象一颗颗小小的镙丝钉,把一幢幢空中的楼阁稳妥地搭建起来。
左起:陈䂀、胡桃、顾月华、南希、应帆
然而我们背后是海外华人作家的精英们,他们认真地把自己的才思和经验倾囊相授,美不胜收的极光文学系列讲座,创造和搭建成海外文学的高端品牌形象。
系列精彩演讲已横空出世
第六道极光
永远的四重奏
刘大任的文学创作
主讲人 王渝
顾月华(策划·整理·总结)
【留美学子】陈屹视线 编辑
2021年1日7日星期四晚上,由顾月华策划、由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皇后区图书馆新移民服务部联合举办,由陈曦、纽约桃花、南希和顾月华为主的工作团队,在云会隆重推出:极光系列的第六道极光。
主讲人 王渝
主持人 江岚
嘉宾 应帆
这场讲座由王渝担纲,应帆当嘉宾,特地请海外华文女作家,资深的国际汉语教学、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学者江岚博士担任主持人。
极光讲堂系列创办人 顾月华女士:
像无数北美文人都曾向王渝投稿一样,我认识的最早的编辑便是王渝。当时我是一个留学生,不久她便让我在《华侨日报》副刋設置了每周三的专栏〈多此一言〉,认识王渝后,我心中觉得找到了一位从未遇到过的知音,我们新移民晚到一步,难免要为稻米谋,然人事沉浮筛选,多年之后,大家相遇在海外华文的领域里,王渝依然是我敬重的那个人。
王渝在上世纪70年代曾在台湾创办《儿童月刊》,鼓励儿童创作,特别是对儿童诗的提倡。她长期在纽约担任华文报纸副刊主编和《今天》文学刊物的编辑和编辑室主任。多年来曾为香港《三联书店》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诗选,微型小说以及留学生小说选集。翻译有《古希腊神话英雄》(Greek Gods and Heroes, by Robert Graves)。创作有小品集《碰上的缘分》和诗集《我爱纽约》。
刘大任
這场关于刘大任的论坛,基本上由刘大任的老友王渝和张凤介绍他的生平著作与特色。
刘大任自传中对于自己的一生,有非常简扼的描述总结,不妨借鉴于此:
一,他诞生于抗战时期,留下了逃难、空袭的记忆,和防空洞中的惊恐。
二、童年随父亲到了台湾,认为中国一个半世纪的屈辱和反抗才是历史主流,故决心做杜甫、苏东坡、曹雪芹和鲁迅等的后人,勉励自己承接一脉香火。
三、文学上开窍较晚,二十岁左右才在朋友影响下开始创作,四十岁以后,火力转旺。
四、小说、散文和评论的写作,主要围绕生活体验,谈不上什么派别,文字力求简练,故事力求留白,论事则力求击中要害。
五、七十岁出了二十多本书。
王渝分享
刘大任1948年随父母到台湾。1960毕业于台大哲学系,同年在《笔汇》发表短篇小说《逃亡》,引起文坛注目。当年台湾现代文学兴起时,他和尉天骢陈映真等人却提倡关注当下台湾社会。后来又和邱刚健一起办过《剧场》,介绍《等待果陀》。
王渝的发言採用他自撰的小传作为依据,因为很显示刘大任的个性。王渝主要强调,他在创作上一直注重关怀自己所身处的此时此地,也就是当下两字。
《等待果陀》这个剧本是他们最先介绍到台湾的现代剧。可见刘大任主张写实并不反对现代主义,内容新颖睿智,表现触动人心的作品,他都讚赏。《等待果陀》初次在台湾演出,正是台湾在长期等待到疲惫虚幻失落之时。
刘大任从2009年到2012年出了七本小说集:
《晚风习习》、
《残照》、
《浮沉》、
《羊齿》、
《浮游群落》、
《远方有风雷》、
《枯山水》
《当下四重奏》。
此外还出版了十多本散文和评论。
2016到2018年深圳报业集团出版了《枯山水》《羊齿》《当下四重奏》《晚风习习》《园林内外》《残照》。
王渝认为刘大任的特点是:另类书写。
刘大任作品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取材广,因为他的兴趣非常之广。
他有一本书叫《果岭春秋》。
这本书的序言中,他自己称这本书是个“怪书”。怎麽个怪呢?怪在它完全以高尔夫球为题材。这样的文学创作在中文世界裡是个创举,史无前例。书名中的“果岭”二字是水果的果,山岭的岭。"果岭"是高尔夫球运动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球洞所在的草坪,由英文green
他的兴趣广泛,可见他创作成书的还有《园林内外》。刘大任从一盆植栽说起,对泥土、品种等等细琐无一不着笔细述,从荒芜到丰收,刘大任领读者走进一个重新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大世界。所以这本书不仅是优美的抒情散文,处处流露作者对自然的哲思、对现代都市人的关切。甚至希望人们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尊重它们的需求。
这本书中刘大任提到有关兰花的传说很有趣。他说毛利人的语言裡面说,兰花是天上的彩虹落下来形成的。文中引述肯亚兰花协会创始人皮尔斯医生的一番话更有意思。皮尔斯医生说:“兰花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是那种美得出奇的高贵生物,而且,绝对毫无用处,而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毫无用处的。”
刘大任甚至把他们住家周遭的几个蜚声国际的园林,如布朗克斯植物园、洛克菲勒家族保留区、因尼斯夫莉园、长岛种植场、百事可乐雕刻园等,都著有专文介绍,王渝建议未能亲临的读者,可以从阅读他的作品中,一睹名园风采。
刘大任兴趣广,但是一发生兴趣,他都专研的很深很细緻。王渝引一段唸给大家听听:“有一个品种的日本枫,叫做“蝴蝶”,在绿色统治的夏天,它的叶片却是粉红、淡黄、嫩绿斑驳,若一树彩蝶飞舞。冬天叶落,一种称为“珊瑚皮”的品种,虽然只剩秃枝横斜,树皮却变成珊瑚红。尤有奇者,似乎天越冷皮越红。在白雪铺地的冬日,庭院中一树珊瑚如火焚,老怀不无安慰。”
接下来王渝介绍刘大任的小说,他说过这麽一句话“小说要有意义,第一件事,先回到现实社会里来”。
刘大任当时思想很鲜明,他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基本上喜欢黑白不太分明灰色的世界。他们着重挖掘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人生的无望。他跟陈映真的共同观点是:台湾根本没有资格参与现代主义。
事实上现代文学对台湾文坛影响相当大。当时台湾官方文学政策已经到了令人厌倦的地步。现代文学另闢蹊径,带动一股新风气,扩大了写作题材。他们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白先勇,施叔青、陈若曦、欧阳子、王文心等等。
王渝今天的讲座重点谈他的长篇小说《当下四重奏》。
这本小说用四个人的第一人称,写四段故事,但是是一个故事。
他以人生经历为主题,一层层地写出海外华人不舍的家国、历史和文化情结。
小说中对"保钓"运动的反思贯穿全书,所以许多人论定这次作者的半自传性作品,这是不无道理的。书中的退休老教授当年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有家难归,日后选择留在美国落地生根。然而他对故国一往情深。
越到晚年,他越发觉自己的孤独,即使亲如妻子儿女也有格格不入之感。妻子质疑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总觉得他心裡藏著一块不可触及的隐秘。女儿同情他,但不能理解他内心活动。女儿依靠他书桌抽屉的日记接近他。
因为他从来不锁抽屉,女儿断定他有意要给人看,藉此与人交流。儿子不理解他,虽然他把他们姐弟都教成中文跟在中国受教育那般好,能说能读能写,儿子却弄不清到底被教成了哪国人。
一次父子衝突中,儿子明白告诉他要把下一代教育成绝对的真正的美国人。于是他不告而别,后来妻子收到信,知道他去了台湾。过了一阵再来的信中说“....以前,台湾乡里之间,社会团体裡面,那种礼貌互助一家人共患难似的那种感觉,哪儿分什麽外省本省?现在,哪裡去找?”
读著这样的信,妻子以为发烧期快过去了。
接著他去了中国大陆。在大陆遇见了一位中学时代要好的同学。此人在美留学拿到学位就不见踪影,原来是回国定居。慢慢谈开了解了同学经历的坎坷,同学也触摸到他心中纠结的“回与不回”。
同学跟他说“跟你明说了吧。如果你真想回来,就要有个心理准备。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纳你。你可能永远是个外人。做不到这个,那就趁早死心!”
全书的宗旨,瀰漫一个基调,那就是在最后一章“再见长城”中开篇所言“有一个世界,我必须进入。有一个世界,怎麽都进入不了。”
在书的后记中,刘大任写到在泰国看到四面佛的感想。
他说“佛看人,看到的,究竟如何?恐怕很难臆测。归根到底,哪裡有什麽佛,其实不过是从人创造的佛眼裡,回头再看看自己而已。”
《当下四重奏》中,他也是从自己创造的四面佛的佛眼裡再看看自己。也是在后记中,他明白表示“这个故事,平心而论,简单不过: 四个人看一个人,包括其中一个人,自己看自己。总之,这样做,至少我觉得,比较容易产生‘雕塑’效果。”确实,至少的效果达到了。还有至少以外的,那就要靠读者各自阅读的感受了。
最后王渝评论他的文字:初读清明简洁,很容易你就走了进去,但是,走著走著感觉变了。开始时喝的明明是清凉的白水,怎麽有了茶味,嗯,是咖啡味,竟然带了点酒味。
最后她以唸一段刘大任的小诗作为结束。
我阖上书,熄灯,黑暗裡,瞪大眼睛。
有月光,睡梦颜色的月光,流进房间。
精挑细选的记忆,全部凝结,在博物馆的陈列柜裡。
这样的月光裡,只留著当下。
作为大任先生几十年的粉丝,哈佛大学的张凤,为讲座作了补充发言。她说到在哈佛几十年中听陈若曦,李欧梵教授讲刘大任活灵活现的故事,经王德威、夏志清教授中介而通讯,见面虽不多,但曾通讯近30年,张凤觉得自己对刘大任讲座的约请彷彿义不容辞。
张凤的发言,充分佐证並䃼充了王渝的内容,纵观成长历史横看思路演变,条理清晰、分析透彻,现在简单归纳如下:
刘大任附中实验文科班,依父命考入台大法律系,1958追求生命意义,转入哲学系就读: 听殷海光,方东美等哲学大师讲课,历史断层带来的精神虚无,后来竟然因深刻的民族主义而放弃博士论文写作,作忧国忧民救世的英雄,他説创作是抵抗生命历程的精神反射。
在他启蒙期,还当选过模范青年,之后蜕变成为先锋,1960年以〈逃亡〉笔汇刊出。也为白先勇现代文学写《大落袋》台湾存在主义小说先驱,焦虑地说服自己是活著 。
他常说当时是苦闷地在社会上混,不满现实苦无出路,在人世间翻够了跟斗,才回归知识份子文学-这定义彷彿是不妥协的与时俱进。
他对现代诗与绘画的认识当从与郑秀陶相逢开始。两个人都对台湾正兴起的现代诗有兴趣,这时他开始认识:纪弦、洛夫、痖弦,结交现代音乐家,从事现代画的秦松,夏阳感兴趣。还让他认识到甚麽才是好诗。渐渐也认识了尉天骢跟著姑父任卓宣发行《文学季刊》,又同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七等生《文学季刊》称五虎将,呼吁文学根植于现实。
1963年9月刘大任到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原念哲学后转政治系,64 年回台前,开春待香港几月,工作寻亲,1964年应《剧场》邱刚健邀请,合作译介贝克特《等待果陀》,他特意取因果之涵义,回忆陈映真拿著一面师大艺术系顾重光石膏做的“锣”上台,用力一敲,无声,锣也四分五裂地散落在地上,戏就开演了⋯⋯。
这个构想是解构当时英国兰克公司(Rank )壮汉敲锣的电影序幕,但是观众不容易接受。姚一苇教授回忆:演出时的第一幕终了,观众走了二分之一。也有说:只剩一个人。
大任兄任职学术组织叫做“美国亚洲学会”。再度留学后由于同路经历不同,他旋入保钓转化热火朝天的革命事业,被记黑名单,亲友眼中好像离经叛道恐怖分子。陈映真在台读书会 被捕(社运等等 ),1968 为营救陈映真找聂华苓 安格尔协助未死或无期徒刑⋯10年,1975老蒋逝特赦,7年就出来。
1969年三月,柏克莱政治研究所最初接纳的25名博士研究生,全都拿到硕士学位,只选择其中五人,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刘大任被幸运选中,而且是唯一的中国人。然而,时代风潮推涌之下此五人,全投入政治社会实践中,然无一人获得博士。
在这么多年奔波中,其中自愿出差全家远走非洲2年4个月脱胎换骨。在港都夜雨歌声中回归文学,写出《浮游群落》。
文章写出无限美好的理想,民族主义经验如此惊心动魄。因为刘大任在联合国后期就有切割社交,大隐于市之心,他退出一切政治和社会活动,批判现实,认为理想主义文学-要凭良心说话,就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来得不易。
他一向喜欢鲁迅。喜欢鲁迅小说、周作人散文,文风介于两周之间。不仅能在文字中看到鲁迅般的冷峻思考,以及周作人的平和冲淡,也有他写作看重现实和历史,刻意留意现代化的痕迹。
张凤说她这位老友自我要求严格,从不心慈手软,敢于接受挑战,未退休就写专栏:一周刊、纽约眼、苹果日报:当下系列。他兴趣很广泛,读写之余,春烧耕地﹐种花树养金鱼都成痴,秋收虔诚,苗圃学习﹐一园鬱金香,一畦菜圃。还练书法。
他坚持自己的品味,他的小说正是精緻美学的袖珍小说,《秋阳似酒》《枯山水》《当下四重奏》。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核心非常精炼,终极追求应该是:诗意和留白,大气和正派。写作,山温水暖,缠绵悱恻⋯⋯简练中表现力度,写作揉和古今的。
与王渝相识並不很久的应帆,被王渝选为嘉宾,应帆是年轻的海外华文作家,但他是资深的网络媒体重要的编辑与主持,自1998年起担任网络文学月刊《新语丝》编辑,曾在《南方日报》网文评点、网易文化、网易网球等版面担任专栏作者,现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理事。
应帆不识刘公,以介绍王渝为主,他说王渝老师作为一个文学公众人物,一个海外华文文学的标志和标签,一个海外华文文学承上启下的中间人,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她是一个多棱镜,是一面清澈又深沉的湖,更是一座文学宝藏。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有趣的人,可爱的人,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
王渝年轻时和诗友们一起
应帆替王渝总结出许多小故事
嘉宾 应帆
王渝自己也是个奇人。
这一切都源于她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她打工时候,说自己数学考试得了个高分,结果遇到的是李政道,人家给了她二十元小费。在瑞士日内瓦的汽车上碰到了杨振宁,就约人家来参加华人的野餐会。也不光是她和名人的奇遇,更多来自平凡人。她坐出租车去曼哈顿拜访侯之光女士,没有带钱包,司机好脾气地送她到目的地。无家可归者,要送她一个小皮夹。
王渝是一个好读者,会很认真地读大家的作品,王渝也是一位尽职的好编辑,发现及帮助了不少新人和奇才。如将木心推荐到台湾去,她是第一人。
论王渝的创作,当以诗为首。
王渝的诗,在处子般纹丝不乱,梨花带粉的隐隐羞涩的叙述层面一下表述的却是历尽人间繁华的沧桑之美。除了沧桑,王渝的诗不乏感悟之美。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世态,感悟心境。
王渝的诗,与感悟之美同在的还有很多篇幅的包容之美。包容是走过执着之后的容纳,包容是走过风雨之后的感悟,包容是走过顶峰之后的宽广,包容是走过迷离之后的选择。
王渝的小品文,以邱辛晔评述为最佳:“写的是小品,却皆有大气象。笔下人物或有清风拂面之雅,或具风云汇聚之势;她写与各人的交往,平淡中微澜,有看头,耐回味。”
王渝的小品文集《碰上的缘分》
蔡维忠曾为撰了一副对联,很好的概括了王老师:
若愚大智生幽默,不老诗心在率真。
她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最后,我想以应帆为王渝写的祝寿诗作为结束:
擦亮星星的人
作者 应帆
她是擦亮星星的人
她擦亮那些蒙尘的
诗意的中国的灵魂
把他们聚拢来又展出去
一颗又一颗
璀璨在陌生的夜空里
她是煽风点火者
蛊惑许多的夜晚和双手
汉字们联欢作乐
编缀出长长短短的诗篇
她是她笔下
快乐的持灯的人
在一行又一行的方块字里
传递快乐也照亮道路
并把明媚的火种交给
一路向前的我们
2021/1/8 (原载于《新大陆》诗刊)
本期云分享链接
《永远的四重奏 刘大任的文学创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TJdcl840M0&list=PLKd5glh41VZFtG4MVUJHkPR91ZFlGIQQc&index=6
本文总结汇编作者
极光文学系列大讲堂发起人·总策划
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協会会员。
最新力作《依花煨酒》。主要作品:散文集《半张信笺》《走出前世》《依花煨酒》、传记文学《上戏情缘》、小说集《天边的星》。作品入选多部文学丛书,主要文集如《采玉华章》《芳草萋萋》《世界美如斯》《双城记》《食缘》《花旗梦》《纽约客闲话》《纽约风情》《丝路之旅》《情与美的弦音》等,文章入选主要报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日报、文综杂志、花城、黄河文学、美文、明报月刋等。其诗歌、散文、小说荣获多次大奨。
【极光文学大讲堂】
世界华人作家【穿越访谈】系列1-20
阅读请点击 ↑↑↑ 链接
部分世界华文作家们曾经的“倩影”定格
(由【陈屹视线】穿越访谈提供)